520,再话“包容”

520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今天再次聚焦“包容”话题。从中文第一本“包容性设计”期刊特刊(大设计,2011年3月),到第一次包容性设计国际论坛(2014年4月),在同济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中开设“包容性设计”相关课程,再到出版《包容性设计:中国档案》(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和携手蚂蚁金服推出中国第一套“包容性设计导则”(2019),我们在“包容性设计”研究领域已经持续耕耘十年。2020年5月7日,中心创办人董华教授入选全球最大文献摘要与引用数据库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单。本次共有13位艺术与人文学者进入榜单。爱思唯尔的Scopus数据库为全球最大的文献摘要与引用数据库,收录了24,000种期刊,980多万篇学术会议论文,22万本书以及全球5大专利机构4400万条专利信息,覆盖艺术与人文、自然科学、技术、工程、医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其文献下载量每年高达10亿多篇。该数据库为科学分析和评价中国学者的世界影响力提供了依据。

艺术和人文

 

学者姓名 目前工作单位 学者国际科研文献个人主页链接*
于世永 江苏师范大学 查看
倪喜军 中国科学院 查看
刘清平 复旦大学 查看
安成邦 兰州大学 查看
沈冠军 南京师范大学 查看
申丹 北京大学 查看
胡耀武 中国科学院 查看
苗晓东 临沂大学 查看
董华 同济大学 查看
董广辉 兰州大学 查看
蒋洪恩 中国科学院大学 查看
袁靖 中国社会科学院 查看
高星 中国科学院 查看

 

访问爱思唯尔网站了解详细信息

董华教授最近还被推荐参与CALIBRE Awards,获得第二名的荣誉。该奖励主题是EDI: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平等、多样、包容)。EDI已经成为英国高校各项工作关注的重点,当问及为什么大学需要把EDI提上日常议事日程时,拉夫堡大学主管科研的副校长这样回答:“平等(Equality)意味着公平对待,它是一个成熟、文明、自信社会的标志,同时也关系到过程、规范以及法律需求。多样(Diversity)是对各种“不同”的承认和尊重。我们认为,多样化的团队才能做出好的决定。包容(Inclusion)是最新的提法,它让“平等”和“多样”落到实处,注重“人”而不仅仅是“过程”。它让我们超越了传统的“平等”思维(即简单认为“对每个人一视同仁”或“一个标准能适用所有人”),或简单地去满足“多样化”的要求,例如在各种委员会中让不同性别、不同种族的代表参与(可以打“多样化”的勾了),但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代表真正融入讨论(包容)”,并认为只有这样,大学才能进步、发展,引领未来。

包容性设计不仅仅限于产品、环境、传达等传统设计领域,也涉及政策制定、系统规划、服务设计等。例如,同济大学的“十四五”规划欢迎广大师生员工、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通过“我为同济十四五规划献一策”活动,就同济未来的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截止2020年5月31日),这种“群策群力、广泛参与”的过程是大学发展“包容性设计”的一个体现。113岁的同济,是否可以引领中国高校EDI agenda,成为“公平、多样、包容”的大学表率?